林建斌法国沙县小吃店的菜品
吴绍华(左)与葡萄牙食客合影留念。
转型升级,势在必行。近年来,沙县政府积极开展技能培训、技师下乡巡回等一系列系统化培训,加快推广以标准化、连锁化为重点的小吃产业改革。
福建三明市沙县区小吃产业管委会副主任张鑫近期在《光明日报》撰文称,在沙县小吃的带动下,沙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7年的2805元,增长到2020年的21855元。
“沙县小吃”遍布全国城市大街小巷,曾靠着“一元进店、两元吃饱、五元吃好”的低价定位实现了门店的迅速扩张,和兰州拉面一样,成为许多人心中的“国民美食”。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今年多地在刺激购房需求方面瞄准了种植大户,而沙县则瞄准了农村经商个体户群体,这些做法都是对潜在购房需求的进一步挖掘,有利于当地楼市去库存。
在新冠疫情期间,林建斌还开通了外卖业务,并组建了一支专属的外送团队。“法国外送平台抽成比较高,由我们自己配送,不仅能降低成本,还能让顾客以更实惠的价格、更短的时间吃上热乎乎的沙县小吃。”他说。
在沙县小吃产业园,食品加工“二产”企业不断向沙县区聚集,产业展示服务中心、研发中心、培训中心、产业大数据和检测中心“五大中心”的建设,全面展示大数据时代小吃产业创新成果。
小店换新貌,有“面子”更有“里子”
2017年,他在参加波兰福建商会换届活动时,现场观看到福建支持闽菜“走出去”的展演。作为主打产品的沙县小吃,给他留下深刻印象。“沙县小吃的蒸饺、扁肉、拌面、炖罐等‘四大金刚’,浓缩了福建饮食文化的精髓。对国人来说,就算不知道沙县在哪里,也一定听过、见过沙县小吃。拥有如此魅力的沙县小吃,会不会与法国碰撞出火花?”一粒种子,在他心中悄然萌芽。
今年疫情初期,全国餐饮店大面积歇业,一度有数万名沙县小吃从业人员滞留在家。对此,沙县很快出台了支持小吃业主共渡难关的十条措施,其中最体现“雪中送炭”的,是由沙县农商行授信3亿元贷款,为不少小吃业主后续复产复工提供了保障。
说到快餐,你第一个想到的可能是肯德基、麦当劳这种西式快餐。而在中式餐饮界,有着这样一个风靡全国、物美价廉、满足不同饮食阶层的国民小吃,那就是与黄焖鸡米饭、兰州拉面并称“中国饮食三大巨头”的沙县小吃。
沙县小吃制作技艺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成为舌尖上的“非遗”。
数据统计,全国沙县小吃门店已覆盖62个地区,年营业额超500亿元,门店数量超过8.8万家,其中有3000+连锁标准化门店,带动30万人就业。其店铺规模几乎是肯德基中国的5倍、麦当劳中国的10倍,“沙县小吃”的招牌早已贴满了整个中国版图。
沙县小吃在全国“攻城拔寨”的同时,也走出国门,进军国外市场,在美国、新加坡、奥地利等地都开过分店,深受欢迎。在进军美国的第一家分店,因生意火爆,顾客把材料吃没了,仅营业3小时结业。
再领风骚
阅读提示
柳叶蒸饺的新变化是沙县围绕小吃产业做文章、壮大小吃产业集群的一个缩影。
年仅45岁的张万和,是民间最大的沙县小吃连锁品牌“淳百味”创始人,如今已有400多家连锁店。但在他的记忆里,刚做沙县小吃时的日子十分痛苦。
开业期间,来自沙县本地的小吃技艺传承人纷纷亮相献艺,现场制作展示扁肉、拌面、泥鳅粉干、状元饼等一批独具沙县特色的传统小吃和风味菜肴,让市民和游客品尝地道沙县味。
这一经营策略很快以门店意外发生火灾而结束,萨莉亚也被迫走上转型之路。
古人语,世界的尽头是兰州拉面,宇宙的尽头是沙县小吃。
图④:沙县小吃产业园全景。许 琰摄
Duang Duang Duang~~~~
和沙县小吃店周边必配备一个面厂一样,萨莉亚门店背后都有完善的中央厨房配置。中央厨房主要是任务是将食材预加工,然后作为半成品被统一派送到其他门店。
根据沙县区人民政府网站的数据,有近6万沙县人外出经营小吃,年经营收入可达约100亿元。
小吃产业让沙县百姓快速致富的同时,也让沙县城乡面貌和社会风气发生了巨大改变。沙县小吃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张鑫说,外出的小吃业主返乡聚在一起,“原来尽说张家长、李家短,连鸡鸭少了一只都要争得面红耳赤的人,现在都是讨论炖罐用什么配料受客人欢迎,在哪里开店生意好。”
此前,沙县小吃集团曾联合京东推出了“鲸鲨”项目,社区拼团产生的订单通过京东冷链运送到消费者附近的沙县小吃实体店,客户去店里的鲸鲨自提柜提货完成交易。
这是因为沙县小吃以加盟为主,常陷入经营主体混乱、门店网络整合难度极大、业绩回报不明等问题。这最直接表现在沙县小吃在各城市的口味差异。
1991年,创始人邓世奇靠当时福建非常流行的“叫标”,获得一万多钱,而后开始借钱投标,但之后却遭遇重创出现崩盘,欠下很多外债,不得已只能外出躲债。
“海内外的面粉筋度配比不同,沙县制作扁肉皮的方法在这里并不适用。我们与师傅用法国面粉反复试验、调整比例,终于复刻出国内沙县扁肉的口感。”林建斌告诉记者。
“每天做15-18个小时都是正常的,有一次一名合伙人走了,我最多连着干了38个小时没合眼。那个时候,生病都是一种奢侈。”张万和说,外出几年,他赚了一点钱,但也没时间花。“生活就是店、家、菜市场三点一线,一点生活品质都没有。”
如何进一步加快沙县小吃“走出去”的步伐?
沙县小吃产业发展中心主任罗光华说,大部分沙县小吃业主的劳动付出和所得不成正比,虽然多赚了一点钱,但每天劳作时间是其他人的两倍。